以下是一篇根據 Tad Smith 在 邦妮區塊鏈(Bonnie Blockchain)節目中所做訪談所整理的分享。
內容結合訪談重點、部分觀眾討論,以及我的延伸思考,希望對您有幫助。
在這段《看完徹底改變未來!人類集體被 AI 取代?沒工作人生價值剩下什麼?》的訪談中,Tad Smith 與主持人探討了兩條並行且交織的深刻議題:
其一是人工智慧(AI)與機器快速進化,對「工作」與「人生價值」所構成的挑戰;
其二則是比特幣與區塊鏈等新金融工具,如何在貨幣與價值儲存機制被重新定義的時代,成為財務教育與未來經濟模式改變的切入點。
從影片開頭就提出:如果我們的工作未來被機器取代,那麼「我是誰」、「我為何而存在」這樣的問題,就不再是選擇題,而是必須面對的核心議題。

AI時代:工作、身份與人生價值的重新定義
傳統工作觀念的動搖
在過去,我們常透過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」來建立社會地位、身份認同、人生目的。
但當 AI 技術快速滲透進各行各業——知識工作、行政工作、甚至創意產出——這樣的模式便開始被動搖。
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,未來職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與不確定性,也提醒我們必須提早準備,培養面對未知挑戰的能力。
在這樣背景下,傳統「靠工作賺錢+靠工作證明自己價值」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足以涵蓋將來的人生圖景。

機器無法 (容易) 取代的人性特質
當知識與技術變得普及、即時可獲的時候,造成競爭力的將不再是「知識量」本身,而是「機器難以替代的人性特質」。
在知識變得容易獲取的情況下,人類需要尋求那些機器無法取代的稀缺與珍貴的特質。這包括:創造力、同理心、情感交流、倫理判斷、人生經歷、文化體驗。
換句話說:機器或許能做很多「怎麼做」的部分,但「為什麼做」、「為誰做」、「做後感受是什麼」,則更深植於人類的存在維度。

身份與人生目的的轉向
當「工作將不再是身份的唯一來源」時,人類的自我價值與人生目的會怎麼改變?
Tad Smith 提出:我們成長的體系如何塑造我們的職業選擇,而人生的目的常常被工作所界定。
但人類歷史上,工作只是一部分,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的經歷與情感交流;
也就是說,身份不再僅僅是你一天幹什麼工作,而是你如何與世界、與他人、與自己對話。
這樣的轉向,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從「我靠什麼維生/我做什麼賺錢」走向「我為何而活/我與人、與世界的關係如何」。

教育與創造力的新角色
在知識普及且即時可得的時代,學生的角色與價值觀將改變。
重點不再是「死記硬背知識」,而是學會如何使用工具(包括 AI)、如何提問、如何在大量資訊中判斷、如何創造新的東西。
藝術與創造力成為與機器不同的優勢。
Tad Smith 特別提到他是教育者(NYU 教學背景),對「教學」有熱愛,也認為教學並非只是傳授知識,而是啟發學生探索「怎麼學」與「為什麼學」。
在 AI 普及的情境下,這樣的能力更關鍵。

面對未來的不確定:謙卑 + 主動學習
Tad Smith 並不是要我們對 AI 的單純恐慌,而是要有「轉向」與「準備」的視野。
準備的關鍵包括:
主動學習:學習新工具、理解新系統,而非被動等待變化。
培養創造力與判斷力:在工具大量普及的時代,你的差異將來自你如何使用工具、如何創造新的價值。
調整身份與人生目的:從「我做什麼」走向「我是誰」與「我為何而活」。
謙卑面對未知:我們無法預見所有變化,但可以培養適應力與自我反思的能力。

比特幣與價值儲存:重新思考財務教育與經濟模式
訪談後半段進入了金融與貨幣體系的探討,焦點集中在比特幣上。
以下是整理與思考。
傳統貨幣體系的反思
傳統意義上的「成功履歷」往往伴隨穩定收入、房屋、資產積累等。
Tad Smith 分享了自己開始關注經濟與貨幣體系的契機,指出當貨幣持續貶值(尤其在大量印鈔與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),單純追求「有錢」的方式其實在時間面前可能被削弱。
也就是說:你努力工作、賺錢、買房,但如果通貨貶值、貨幣購買力下降,那麼你的「錢/資產」可能不如你想像。

比特幣作為價值儲存工具的可能性
Tad Smith 提出,比特幣的目的在於讓每個人都能實現某種財務自由。
但他也坦言:「持有比特幣的集中度越高,達成這一目標的困難也越大。」
換言之,比特幣提供了一條可能的「貨幣/價值儲存」替代路徑,尤其在面對通貨膨脹、貨幣政策不確定的背景下。
他談到:「若將生活中的所有支出都以比特幣計算,將會改變我們對其他商品的購買慾望,並可能使人們更傾向於累積比特幣。」
但他也強調:比特幣不是人生的終點,而是實現人生其他目標的工具。

比特幣背後更高的教育/目的視角
Tad Smith 明確指出:比特幣不只是貨幣,更是一種教育工具。
他指出,當前許多人的「財務教育」其實是破碎的、被傳統觀念(例如「買房=成功」)所限制。
在亞洲尤其如此。
在亞洲,當前財務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將購房視為成功的象徵,這種觀念限制了人們的思考。
比特幣在這裡扮演兩個角色:
一,是作為貨幣替代與價值儲存的實踐工具;
二,是引發人們重新思考貨幣、時間、努力、人類價值的觸發點。
就像他談到「金錢是時間、努力和智慧的具現化」一樣。
而比特幣的總數量有限,但其最小單位「聰(satoshi)」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與可能性。
這使得人類能用不同方式思考「如何分配我的時間/努力/智慧」。

未來社會、競爭與資源分配
在比特幣標準或接近的制度下,金錢不再只是票面貨幣,而是人類時間、努力、智慧的儲存。
這對資源分配、社會競爭、階級形成等帶來深刻影響。
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,社會是否會變得更具競爭性、甚至更「邪惡」?
技術與金融工具雖帶來機會,但同時也帶來風險與倫理議題。
這提醒我們:
人類如何在這樣的系統中保持「人性」、「創造力」與「自由」?仍是必須思考的。

我為何/我如何/未來如何準備
1. 我為何而活?(Purpose)
當「工作 = 身份」這條路漸漸不可靠時,我們需要回到最基本的問題:我為何而活?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?
Tad Smith 強調:人生的目的不能僅被「職業」或「賺錢」定義,而要延伸到人與世界的關係、情感交流、創造價值。
這提醒我們:即便未來機器能代替大部分日常工作,人類依舊具有不可或缺的「人性」維度。
當我們失去了「我在做什麼」以外的定義,我們就需要學習「我是誰」與「我為什麼做」這兩個問題。

2. 我如何發揮我的不可替代性?(Skills/Mindset)
在技術快速演進的時代,真正有價值的不僅是知識量,而是「與技術共舞」的能力,以及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與判斷力。
你可以思考:
我在哪些維度具備創造性?
我如何培養同理心/人際交流的能力?
我如何使用 AI/工具來放大我的影響,而非被工具取代?
Tad Smith 還談到教育不應只是「灌輸知識」而是「啟發思考」。
要學會成為「學習者」而不只是「知識承接者」。
3. 未來如何準備?(Action)
基於前兩項,我們可以採取一些具體行動:
多元化人生維度:不要只將人生意義綁在工作/收入上,要關注家庭、友誼、社群、興趣。
財務教育不是僅為有錢,而是為「理解金錢、時間與努力的關係」。
比特幣只是工具,真正重要的是你對資源分配的思考。理解貨幣體系與通貨膨脹:Tad Smith 提到了貨幣貶值、印鈔、資產被動追趕印鈔所帶來的隱形稅。這提醒我們:財富累積不是單純「買房、存錢」那麼簡單。
保持彈性與適應力:當技術、制度、工作型態變化快速時,能夠迅速調整、學習新工具的人將更具優勢。
建立「意義導向」的資產:無論是創作、社群貢獻、學習新領域,這些可能成為未來你身份與人生價值的來源。

我的觀察與觀眾留言整理
共鳴與感想
第一次聽到比特幣被這樣解讀,不只是投資,而是一種人生哲學。
訪談提供了一個跨界的視角,將 AI/工作、人生意義、金融/比特幣三大看似分離的領域串聯起來,讓我們看到整體變革的樣貌。
強調人性、創造力與教育的重要性,不是一味恐慌機器取代,而是在變局中尋找人類的價值。
提出比特幣作為「思考工具」的概念,而非單純「投資工具」,這有助於我們從宏觀理解貨幣、資源、時間的關係。
風險與限制
AI 讓我們更有效率,但也讓人失去存在感,這才是最可怕的。
雖然強調「工作可能被取代」,但實際上很多工作即便被 AI/自動化影響,也會被轉型或變形,而不是完全消失。說「被機器取代」需要更細緻定義。
比特幣雖有價值儲存與金融改革的潛力,但也伴隨波動、監管不確定、技術風險。把它當作人生工具需要謹慎。
對未來「身份不再取決於工作」的理想視角很好,但對於很多人來說,收入、安全、社會保障仍是現實議題。人生意義的提升不能忽略基礎經濟保障。
教育改革與創造力養成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系統工程,不只是個人「培養能力」那麼簡單,也涉及制度、文化、資源分配。
值得反省的地方
「AI+比特幣」 是兩種力量,一邊挑戰人類勞動,一邊重建價值與貨幣體系。
我們是否準備好從「工作=我的價值」轉向「我是誰」?這需要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。
我們是否已經理解「金錢是時間・努力・智慧的具現化」這句話所蘊含的含義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對「時間」與「努力」的投入是否被貨幣化、或被忽略?
當比特幣或其他去中心化資產成為價值儲存選項,我們是否同時做好了對風險、分散、技術理解、資產管理的準備?
社會整體如何在機器/AI高度發展的環境下,維護「人性」、「創造力」、「關係」?這不僅是個人問題,也是制度與文化問題。

這場訪談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技術或金融的知識,更是一種對人類存在的省思。
在這個 AI 迅速發展、金融/貨幣體系變革正在進行的時代,「人類為何存在」、「我們的價值來自何處」這些問題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。
而 比特幣、區塊鏈、新工具,雖不是終點,但它們提供了重新思考「資源」、「價值」、「自由」的可能。
正如 Tad Smith 所提醒的:比特幣應被視作「實現人生其他目標的工具」,而不是目的本身。
當我們既看清變局,又懷抱創造與人性的信念,就有機會在未來的浪潮中,不只是被動適應,而是真正主動塑造、參與、活出意義。
Tad Smith 精選語錄
「The purpose of work is changing; the value of a human is not in the job title, but in their creativity and empathy.」
> 工作的目的正在改變,人類的價值不在職稱,而在創造力與同理心。「Education must teach students how to ask better questions, not just to memorize answers.」
> 教育應該教學生如何提出更好的問題,而不是只背誦答案。「Bitcoin is not just money — it’s a mirror that reflects how we value time and freedom.」
> 比特幣不僅是貨幣,它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如何看待時間與自由。「If AI takes your job, it doesn’t mean you lose your value; it means you have to rediscover it.」
> 若 AI 奪走你的工作,並不代表你失去價值,而是該重新發現它。「In Asia, many still equate success with buying property — but real success is understanding value itself.」
> 在亞洲,許多人仍以購屋為成功的象徵,但真正的成功是理解價值的本質。